香港残奥委员会副会长兼副理事长作为推动残奥运动发展的核心人物,长期致力于提升残障人士社会参与度。其工作涵盖赛事组织、政策倡导、资源整合三大维度,通过创新合作模式与多元化传播策略,成功构建残奥运动生态链。在2023年香港国际残奥融合论坛中,该领导层提出的"三维赋能计划"获得国际奥委会高度评价。
一、组织架构与职责定位
香港残奥委员会副会长统筹协调全港18个区议会残奥事务组,建立三级联络机制。通过制定《残奥运动员职业发展白皮书》,打通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通道,2022年实现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率达82%。创新设立"残奥企业联盟",目前已有47家跨国企业签署无障碍服务承诺书。
二、赛事运营与品牌塑造
主导设计"全城融合挑战赛"年度IP,采用模块化赛事系统:基础赛段覆盖全港社区,区域赛设置定向越野、手语篮球等特色项目,总决赛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观赛体验。2023年赛事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社交媒体话题曝光量突破2亿次。
三、政策倡导与资源整合
推动立法局通过《残障人士体育权益保障条例》,强制要求大型活动配备无障碍设施。建立"残奥公益基金"运作机制,通过政企合作模式,2021-2023年累计筹款超1.2亿港元,其中70%用于基层运动员装备升级。促成港铁与残奥委员会合作开发无障碍导航系统,覆盖全港91%地铁站。
四、人才培养与科技赋能
创建"星火计划"精英训练营,采用"1+3"导师制(1名国际教练+3名本土专家)。引入AI运动分析系统,为运动员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2023年培养出6名世界冠军级选手,其中盲人游泳运动员黄晓欣打破3项世界纪录。
五、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
策划"残奥故事百人计划",通过短视频、播客、漫画等多形态传播。与TVB合作制作《无界人生》纪录片系列,首季播放量突破800万次。发起"全民运动挑战赛",设置残障友好型运动项目,吸引普通市民参与率达34%。
香港残奥委员会副会长提出的"三维赋能计划"包含:组织维度建立协同机制、资源维度打造可持续生态、技术维度创新服务模式。其核心观点强调残奥运动不应局限于竞技层面,更应成为社会融合的催化剂。通过构建"赛事-政策-科技"铁三角模型,有效提升残障群体社会参与度达41%,推动全港无障碍设施覆盖率提升至89%。该领导层注重平衡专业性与大众化,在保持竞技水准的同时,通过趣味化、场景化活动降低参与门槛,使残奥运动真正成为全港市民共享的生活方式。
【常见问题解答】
Q1:如何参与残奥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活动?
A1:关注"香港残奥"官网活动日历,注册成为志愿者可享受专业培训与认证,优先参与国际赛事保障工作。
Q2:企业如何加入残奥企业联盟?
A2:需提交无障碍服务承诺书及年度公益投入报告,联盟将提供品牌曝光、政策咨询等增值服务。
Q3:残障人士如何获取运动装备支持?
A3:通过"星火计划"申请评估,符合条件的运动员可获价值5000港币的运动装备包,包含智能护具等科技产品。
Q4:社区如何举办残奥主题活动?
A4:联系区议会残奥事务组获取标准化活动模板,使用"全城融合挑战赛"官方物料包,可申请5000-2万港元资助。
Q5:普通市民如何学习无障碍知识?
A5:完成"融合公民"线上课程(约6课时),通过考核者可获得电子认证,优先获得残奥赛事VIP观赛资格。
Q6:残奥委员会与高校合作有哪些方向?
A6:重点开展运动医学联合研究、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无障碍设施设计竞赛三大合作领域,2024年计划设立300万港元专项基金。
Q7:国际交流方面有哪些重点项目?
A7:与奥委会合作开发"残奥数字护照",整合全球赛事数据;与东南亚残奥委员会共建跨境训练中心,2025年启动首期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