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特辑征稿活动现面向全球创作者开放,诚邀体育文化、冰雪运动、人文科技等领域内容创作者提交原创稿件。本征稿将围绕冬奥精神、赛事纪实、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四大核心主题,通过图文、短视频、互动H5等形式展现冬奥魅力,优秀作品将获得专业出版及流量扶持,助力打造现象级文化IP。
一、征稿主题与内容方向
本次征稿聚焦"冰雪之约"年度主题,设置四大内容板块:
冬奥精神传承:挖掘运动员故事、赛事背后的科技突破、志愿者精神等深度内容
冰雪运动科普:包含单板滑雪、速滑等12个冬奥项目的入门指南与训练技巧
文化科技融合:展现智能场馆、AI裁判、5G直播等黑科技应用场景
地域文化展示:征集北京中轴线、延庆世园公园等冬奥相关人文景观创作
重点提示:鼓励采用"赛事+人文"双线叙事模式,如通过冰壶赛事串联故宫文化元素,或结合张家口长城滑雪场展现古今交融。
二、投稿内容创作技巧
优质稿件需遵循"3T"创作法则:
Time(时效性):优先展现赛事现场、颁奖仪式等实时内容
Technology(技术性):运用分屏对比、AR特效等新媒体手段
Tolerance(包容性):体现不同年龄层、地域的观赛体验
案例解析:某自媒体团队通过"24小时冬奥日记"系列短视频,结合北京地铁接驳服务、酒店智能入住系统等细节,单条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三、投稿流程与时间节点
具体操作步骤:
注册账号:登录征稿平台完成实名认证(需提供身份证明)
内容策划:填写选题申报表并提交3分钟以内创意演示
正稿提交:支持MP4/MP3/JPG/PDF格式,总字数控制在2000-5000字
修改优化:通过初审后进入专业团队指导阶段
重要时间:9月15日选题截止,10月30日初稿提交,11月20日终稿定稿
四、奖励机制与成果转化
获奖作品将获得:
专业出版:入选《北京冬奥会特辑》实体书及电子刊
流量扶持:在合作平台获得首页推荐+精准推送
职业发展:签约体育领域MCN机构,参与后续冬奥项目
特别说明:设立"最佳跨界奖",奖励将冰雪运动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的作品,如京剧脸谱冰雕设计、二十四节气与赛事进程对照表等。
五、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所有投稿需签署原创承诺书,平台将进行全网查重
格式规范:图片分辨率不低于300dpi,视频需配中英双语字幕
安全要求:现场拍摄需提前报备,严禁使用无人机等违规设备
传播限制:不得出现任何政治敏感内容,宗教元素需做适当处理
北京冬奥会特辑征稿活动通过多维内容征集机制,构建起赛事传播的立体生态。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专业指导+自媒体创作"的协同模式,二是建立"内容生产-平台分发-商业转化"的完整链路,三是设置"地域文化+科技应用"的双赛道,既展现竞技之美又彰显人文温度。该活动不仅为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更通过优质内容反哺冬奥文化传播,形成全民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关问答】
Q1:非专业体育记者能否参与征稿?
A:鼓励跨领域创作,重点考察内容创新性,已收录过历史学者对冬奥场馆建筑美学的分析稿件。
Q2:境外创作者投稿需注意什么?
A:需提供国际版作品,并遵守中国互联网内容管理规范,建议提前咨询平台法务团队。
Q3:往届获奖作品是否有二次创作机会?
A:支持修订优化,但需标注"修订版"字样,禁止直接使用往届获奖素材。
Q4:企业账号是否可以联合投稿?
A:允许企业冠名合作,但需保持内容独立性,商业信息占比不得超过全文10%。
Q5:如何获取创作素材包?
A:登录征稿平台"资源中心"下载,包含赛事日程表、运动员档案、场馆导览图等200+份文件。
Q6:作品使用范围具体如何界定?
A:入选作品将用于冬奥会官方宣传渠道,商业用途需额外签订授权协议。
Q7:残奥会相关内容是否接受?
A:鼓励融合创作,但需单独申报"融合创新"类别,评审标准侧重社会价值。
Q8:是否提供创作培训?
A:每月举办3场线上工作坊,已开设短视频剪辑、体育数据可视化等12个课程模块。